青花·香茗
业余空暇中,把拾捡的青花瓷片拼成茶壶和茶杯图案的想法由来已久。于是在冬至节气的夜晚,静心构思,选择瓷片,在白色木板上拼图后,摘抄明代画家唐寅的一首五言诗“事茗”点缀,盖上印章,顿时感觉在这一刻,瓷壶和瓷杯有了生机,给人感觉画面古拙,富有雅趣。在观赏的同时,我又想,应该让它注入更多的品茗元素,更加畅快淋漓释放这瓷画的温度。苦思冥想,查阅相关资料,找到古代文人、雅士品茗雅趣叙述二三,让它化成一抹香茶,驰骋你的感悟,你的自省。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而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同时,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如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至今,有许多文人、雅士等与茶结缘;儒家、佛家、道家与茶相生相伴;茶又与琴棋书画相生相趣,生故事,得风雅,不仅写出许多茶吟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01
aid:
相生相伴
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02
aid:
雅俗共赏
在宋朝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衍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娱乐项目,如宋徽宗赵佶精于茶事,撰写了《大观茶论》。其中刘松年所画《十八学士图》描绘的是宋徽宗在宫中举办茶宴,此画细致地刻画出了他们在园林中点茶品茗的盛况。宋徽宗热爱茶道,常常亲自点茶赏赐群臣,他对点法和品饮环境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真是此生不悔痴情艺,来生愿在种茶家;宋代蔡襄所著《茶录》,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其中“斗茶”在当时的文人墨客,达官贵族之间甚为流行,以致民间百姓纷纷效仿。更为有趣的事,景德镇制瓷艺人为迎合“斗茶”器具所需,生产了一种底足小口部大黑、白、酱青釉等像农家使用的遮雨斗笠形状器具的茶盏,成为“斗茶”的专用器具,可谓风靡一时。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上升到了精神享受层面,惹人眷爱,文雅内涵也十分丰富。
03
aid:
调水竹符
相传苏东坡在宜兴蜀山居住时,最喜用画溪中段的水煮茶,经常派书童去画溪中段担水。有一次书童在担水时玩耍,天色已晚,来不及去画溪中段取水,就从附近的下游担了两桶回来,东坡喝后感到味道不对,就追问书童,书童只好招认。后来,苏东坡为了监督书童担水,就按古代调兵虎符的办法,用竹片做了一对调水符,一半给书童,另一半交画溪中段的船家,每次担水,书童必须换回另一半调水符,才能算完成任务。
时光流转,如今现代人与古代人饮茶在方式、方法上区别很大,早已跳出碾茶、点茶等程序。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广泛出现的袋装茶、速溶茶乃至茶点,更好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要求,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有的在茶中品味生活,怡养身心;也有的去寻觅生活中那份低调与精致;也有的把它当作最健康的能解渴的饮料……。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那一杯茶香,品茗的雅趣,自己欣赏,自己享受,猜想是古代人和现代人坚守心中的那一片葱葱绿绿的茶园吧。
作者:融媒体记者 喻小平
来源:德安发布
编辑:孙秦
审核 :李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