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革命老区德安县充分激活乡贤这支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打造“乡贤+”基层治理新模式,加速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贤们正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开始全面参与乡事,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形成了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的喜人景象。
乡贤回归,激活一池春水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2011年,车桥镇白水村200多名在外创业的游子们建立了“白水人家”微信群,从此这个“群”成了白水村父老乡亲最温暖的家。本着“为家乡建设出份力,为扶危解困献爱心”的宗旨,八年来,“白水人家”累计捐资200余万元。
“退休后的生活怎么过?”魏建忠的答案是:落叶归根、余热生辉。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返回家乡磨溪乡磨溪村,热心服务村集体事业,走访民户、收集民情;助力精准扶贫,跑项目、做规划;活跃乡村文化,筹办了当地首届“党建+乡贤”农民联谊会等。他身体力行,成为“告老还乡”“不忘初心”的典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头顶“硕士帽”的“90后”新农民邱永乾,放弃大都市高薪的工作,返乡带领乡亲们发展“邱菇娘”事业,携手致富。目前,基地已种植香菇100余亩,木耳50亩,年产食用菌150吨,乡亲们不仅可以家门口就业,收入还翻番。
无独有偶,近年来,在德安县城乡活跃着一群乡贤志愿者,他们或捐款捐物资助家乡建设,践行善行义举;或成立扶贫基金帮助困难家庭,培树社会正气;或以一技之长入户宣讲,传播先进文化;或担任“村官”治理乡村,调解邻里纠纷……虽然他们“回归”家乡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榜样引领,激起千层浪花
在榜样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贤们行走乡间,参与到乡村发展治理中。在乡村建设方面,“乡贤+中心工作”“乡贤+村集体经济”等结合形式层出不穷。目前,全县已引入小微企业41家,乡贤领办的村级集体经济20个。磨溪乡继东高山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共吸纳26户贫困户,每人赠送0.5%的股份,终生享受分红。据统计,全县已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29家,创办了27家扶贫车间,吸呐1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高塘乡积极鼓励乡贤参与村社会治理工作,推行“村两委+乡贤+社会维稳”模式。乡贤协会因地制宜,成立了乡贤调解室、治安队、应急救助队,主动参与村两委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调解矛盾纠纷。推心置腹的调解,让许多矛盾纠纷在谈笑中解除,做到了乡里的邻里纠纷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现了无治安、刑事案件,无违纪违规案件,无越级上访案件,无生产生活安全事故案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车桥镇九井村充分发挥乡贤维护公序良俗职能,着力推动乡贤在移风易俗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行“乡贤+农村养老”模式,通过乡贤协会、乡贤调解员传承和弘扬乡风文明,开展乡风文明进万家、“身边好人”进社区、学校、镇村巡讲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杜绝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弘扬了文明办红白事的新风,农村的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唯贤是举,激发乡村活力
近年来,德安县积极探索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新机制,通过把工作平台建起来、把服务渠道畅通起来、把管理制度规范起来、把故园乡情连接起来等方式,强化组织和阵地建设,打造乡贤之家,引导乡贤反哺家乡。
该县依托乡镇村党组织建设,构建完善基层乡贤组织体系。目前,全县13个乡镇、81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乡贤联合会和乡贤协会,乡贤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坚持以德为先,按照“有品德、有威望、有见识、有能力、有成就、有公益心”六有标准,把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村干部、退伍军人等纳入到乡贤群体中。目前,全县乡贤共1534人,其中党员乡贤745人;坚持辅助补位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结合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引导乡贤积极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
此心安处是吾乡。乡贤文化让“养在深闺”中的美丽乡村焕发生机,颂乡贤、敬乡贤、学乡贤、做乡贤已在德安城乡蔚然成风。
来源 德安发布
编辑 孙秦
终审 李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