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老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熊十力老先生家族是在清朝末年举家迁到了丰林镇芦塘村定居,熊老先生与德安很有渊源,年轻时候弃政从文、专研学术就是从回到芦塘开始,他大儿子也出生在芦塘,现如今芦塘还有其后人存在。
年少聪慧 革命先觉
熊十力,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熊十力先生从小就与众不同,天资聪颖但是又非常自尊、自信,少年时就立下壮志:“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14岁从军,1905年发奋考入了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了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为打倒封建专制,解救贫苦百姓而积极活动,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议。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始终奋战在保卫祖国、追求自由民主的一线上。
弃政从文 著书芦塘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7年),熊十力先生一家在长兄熊仲莆的带领下,举家迁入到了德安县丰林镇芦塘村。辛亥革命及“护法运动”先后失败以后,熊十力先生认识到仅仅靠武力革命拯救不了国家,学术的兴盛也很关键。于是他毅然地决定放弃自己在政治上的大好前途,潜心在丰林镇芦塘家中研究先秦诸子之学,从此以后一门心思研究学问。在德安期间,熊十力先生十分喜欢结交朋友,德安的一些有识知识分子还有农民等都是他的座中好友,他还常常寄居在望夫山双峰寺和九仙岭阳居寺静心修学。熊十力先生的第一部著作《子贞心书》就成书于芦塘。
心思国难 开创新儒
民国九年(1920年),新儒学大师梁漱溟推荐熊十力先生到南京从学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自此熊十力先生开始游学著籍,先后于北京、山东、南京等地讲学著书。期间,熊十力先生治学思想日臻成熟,他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为此,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儒家学说,他对胡适等人“全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是却又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思,吞吐百家,融铸儒佛,独创出思辨缜密的中国化哲学。
困厄万端 学术救国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熊十力避难四川,虽身处后方,却痛感中华儿女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常常因为想起了沦陷区同胞遭受的苦难而不禁失声痛哭。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历史讲话》一书,追溯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的同源,旨在为各民族的同胞们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在这期间还与郭沫若、董必武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并不断地帮助身边革命志士前往延安,全国解放以后,熊十力先生以"特别邀请人士"的身份参加了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之后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治学一生 终成大师
1968年5月23,熊十力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他的一生虽然漂泊但却始终坚持潜心治学,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作为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一代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的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与梁漱溟先生、马一浮先生并称为“新儒学三圣”。为20世纪的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素材由丰林镇 吴雯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