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锐点关注】我县2019年“十佳好新闻”揭晓,快来围观!

2020-04-30 09:14  阅读:6573 

 日前,我县“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十佳好新闻”评选会上,评选出了2019年德安县“十佳好新闻”。

(点击可查看大图)

此次评选包括纸媒作品、广播电视作品、网络作品,体裁包括消息、评论、通讯、系列报道、专栏、新闻摄影等。全县各单位积极组织、踊跃选送,经过初选、复选、评委会成员评分等多个环节评选结果新鲜出炉。

获评作品展示

1.融媒体中心选送

央视《新闻联播》9月12日报道德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思路!

9月12日,德安县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部署会,县委书记熊晋喜就全县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提出了要求。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各省区市第二批主题教育全面启动情况,就如何开展好德安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县委书记熊晋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怀着党性学、带着问题学,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的成效检验学习的成果,抓好全县547个党组织,9263名党员的学习教育,决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拳绣腿。”

据悉,此次主题教育共涉及全县62个单位,547个基层党组织,9263名党员。德安县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题教育的实践性,以主题教育开展为契机,积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开展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亮身份·强服务·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县委中心工作和本单位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推动德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2.爱民乡选送

七旬村医51年坚持传递健康和温暖

本报讯(付铭 浔阳晚报记者 陈月琴)前不久的风雪天,有网友在德安县爱民乡柏树村公路上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推着自行车正艰难地前行,后架上绑着一个便携式药械箱。老人究竟何许人也?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人叫陈泽水,是一位七旬老村医。当天他接到电话,柏树10组、12组的程火香和程先钦患上了重感冒。陈泽水在电话中详细了解两位患者既往病史及病况后,就提上药箱,蹬着自行车冒着风雪出发了。而两位患者的家距离陈泽水所在的村卫生室有5公里以上。5公里的山路在晴天骑摩托车只需要10分钟左右,而当天的恶劣雨雪天气,路面积雪已深达10厘米以上,部分区域更是结了冰,就算是步行,也极其艰难,更何况70岁的老村医骑自行车赶路。 

陈医生在风雪中足足骑了一个多小时,中途还摔了一跤,才来到患者家中。为避免自己身上的寒意传给病人,陈医生在屋外匆忙抖去一身冰雪,搓热手掌,才进门为病人把脉、开方、送药。陈泽水1968年起在村小组做赤脚医生,1971年,他怀抱“救死扶伤、服务群众”的初衷入党,1972年开始在村卫生所工作。几十年来,陈泽水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难。每次只要接到病情电话,就立即放下手头上的事赶往病人家中治疗。不管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他随叫随到。不论头痛脑热,抑或擦伤骨折,他都能凭着多年积累的中医经验为患者治愈。 

2016年陈泽水意外受伤骨折,本就不甚健朗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初心,身体稍好转后一如既往出诊看病,坚守医生岗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收过病人的出诊费,上级党和政府多次给予表扬、奖励。说起陈泽水的行医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柏树村曾有位夏姓村民意外落入盛满开水的桶中,身体严重烫伤,尤其是背部整块皮肤惨不忍睹。在医院治疗成效甚微,家人在砸锅卖铁凑的1万元用光后,回村找到了陈泽水。陈医生用草药给她外敷一个礼拜,逐渐痊愈。红岩村老屋罗家的罗春生身患狼疮病,被县、省医院判了“死刑”,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中准备听天由命。在亲友推荐下,陈医生来到罗春生家中上门看诊。吃了一个多月中药后,罗春生基本痊愈。 

如今,老村医陈泽水的脚步还在继续,他将一如既往地将健康和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个人。

3.组织部选送

江西德安县:“庭院式”微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值秋收时节,为顺应村民白天外出务农务工,晚上串门的习惯,江西德安县庭院微宣讲活动在全县铺开。近日,走进德安县河东乡石桥村11组党员华增山的小院里,院中摆着一张方桌、七八条长板凳,20来名党员村民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一起讨论了新农村的垃圾清运等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讨论着,不时传来阵阵欢乐的笑声……

时间更灵活

“今天,就来讲一讲发生在咱们德安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说话的正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胡良春。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书记胡良春经常往返于石桥村的12个村小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寻常百姓家。

为开展好主题教育宣讲,针对全县94个村(社区)和改制企业等党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接受程度低、学习时间较为闲散等特点,德安县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模式,开展“庭院式”微宣讲,打造主题教育宣讲新阵地。走进基层一个个村组院落,老少围坐在一起学习,这也成为了德安基层宣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形式有新意

“以前学习,咱们老百姓经常要放下农活,赶去村部开会学习。以前觉得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家的事情就好了,听了书记的宣讲,真正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全村、全乡、全县的大局去考虑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就斤斤计较,只要是对大家和我们当地发展有好处的事,我作为党员都要积极去努力,就算牺牲点个人利益也在所不辞,为家人和身边群众做好榜样!”石桥村11组党员华增山感慨道。

拉三两条板凳,党员群众的房前屋后、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哪里都能宣讲。河东乡通过打造“庭院式”微宣讲的方式,让宣讲和群众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宣讲方式和宣讲地点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党员和群众。“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够带着群众一起干。就是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交流分享,让咱们基层的党员群众真的听得懂、听得进、讲得出、传得开,不搞那些没用的花架子!”河东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殷燕燕说道。

内容接地气

“庭院式微宣讲”形式短小,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宣讲内容贴近群众,用讲故事、谈心得、说体会的方式,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老百姓爱听的事,少了官话、套话,简单明了,更能让党员群众接受;宣讲内容立足当前,使党员能够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国家政策。

近年来,河东乡作为德安县拉大城市框架的主战场之一,共有8个重大城建项目落地河东,通过这种创新的宣讲模式,让每名群众都能明白县委县政府正在推进的民生实事,凝聚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凝聚力。目前,河东乡已顺利完成隆平科普路公路改造、滨河东大道、一中路和状元桥、万家岭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进度安排,村里老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焕发出了农村基层强大生机活力。

据德安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县直机关工委书记金胜明介绍,德安县将进一步结合农村基层实际,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村头户头田头”,融入农村党员群众的“柴米油盐”、“茶余饭后”,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用推动发展的成效和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果。(徐岸 王凤)

4.丰林镇选送

江西德安县紫荆村:把一个村炼成一处景

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丰林镇紫荆村七组湾里戴家走一走,一幅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近处的文化墙上,手绘的荷花栩栩如生,荷叶随风摇曳,与白墙黛瓦的村舍融为一体;远处的百亩太空莲基地,千米竹廊贯穿其间,交织的游人点缀其中,可谓“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这一抹“藏”在乡野田间的美好,不仅提高了紫荆村的“外在颜值”,更拉动了紫荆村的“内在经济”。

一步一景 乡村颜值“靓”起来 

往昔山村的旧模样被如今的美颜值取而代之。毛竹青翠、吊瓜飘香、荷花绽放、鸟语花香,身处丰林镇紫荆村湾里戴家新农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远离喧嚣,尽享岁月静好。

在村民戴中国的记忆里,曾经的紫荆村可没有这般好风景,与不少乡村一样,四处荒凉,大伙都向往城市生活。“现在我们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示范村,城里人都往乡村奔,家乡美了,也让我们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各得其所。”

紫荆村湾里戴家是2018年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先后投入155万余元,全面完成“七改三网”,新建休闲广场,外墙粉刷8000余平方,栽植桂花、紫荆、紫薇等树1200余株,建成沟渠1600米,循环观光道1500米,石板路800米,竹栈道200米,农家乐木屋120平方米,8个扶贫产业大棚等均已建设完成。

改变,从基础设施开始。“我们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让更多的钱往乡村投、人往乡村走、物往乡村聚,让紫荆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紫荆村驻村第一书记代晓钢坚定地说。

一村一业 致富道路“宽”起来

丰林镇紫荆村共有村民312户1308人,其中党员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84人。2018年,德安县政府办干部代晓钢被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初,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结构单一,老百姓收入过于依靠农业等现状时,一筹莫展。怎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他与村“两委”确定太空莲种植作为该村产业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他大胆创新,采用“一领办三参与”的模式,突出党员带头领办的头雁效应,结合“党建+扶贫+合作社+贫困户”,提出了产业与村集体经济相结合、产业与贫困户增收相结合、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

思路一转天地宽。湾里戴家新村成功引进太空莲种植面积近100亩,成立紫荆山太空莲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31户贫困户共同参与入股,在家门口当上“股东”。

目前,紫荆村已成功注册“紫荆缘”商标,开发出“紫荆缘”纯菜籽油、“紫荆缘”大米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紫荆缘”及“紫荆山生态园”还得到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亲笔题字。

据统计,2018年度合作社经营收入达8万余元,除去土地租金、化肥、劳务工资支出,利润达3万余元。由于太空莲属于季节性作物,合作社覆盖销售“紫荆缘”菜籽油、“紫荆缘”大米,利润达2.3万余元。去年国家扶贫日当天,村里举行了第一次股权分红,村集体分红2.4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31户贫困户分红1.55万元,19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经紫荆村“两委”及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将现有1600余亩耕地,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此基础上,紫荆村村“两委”提出“一片一品”的发展思路,将相邻小组划为片区,因地制宜,依托各片区种植的农副产品,促进“紫荆缘”产品多样化发展,以点带面,从而让紫荆村各小组拧成一股绳,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现已初步完成紫荆山生态园及“紫荆缘”大米、油菜的原材料基地两个片区的建设,今年,合作社经营收入预计可达2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可实现10万元。

面对未来,代晓钢和紫荆村村“两委”信心十足。新修的万家岭旅游专线经门而过,便利的交通又给紫荆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村“两委”提出要将紫荆村的好山、好水、新农村、千亩高标农田建设及太空莲产业等优势进行整合,打造紫荆村万家岭旅游专线7平方公里“生态经济发展圈”,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集娱乐、观赏、采摘、农家乐等休闲为一体的紫荆山生态园。

5.行政服务中心选送

德安县:立足“小”窗口 擦亮“金”招牌

初秋时节,行走在德安县高新技术产业园,无论是高速运转的企业车间还是拔节生长的项目工地,处处都能感受到园区扑面而来大干快上、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专心建设和生产,德安县立足小窗口,以县行政服务大厅功能优化升级为契机,用心用力打造“保姆+”全链条服务,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放管结合“应放尽放”,审批事项“应减则减”,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进一步擦亮了“保姆+”金字招牌。

应进必进  政务服务更齐 

“行政服务中心是五型政府的缩影、行政效能的典范,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块阵地建设好!”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为了努力实现“一扇门”办事、“一窗式”审批、“一张网”通办、“一掌式”服务的总体目标,德安县行政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将全县行政许可事项以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做到“应进必进”,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审批事项“全集中”,落实县本级第一批“只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224项。

截至目前,进驻中心的窗口单位27家,其中单设窗口15家、综合窗口12家,共有行政服务事项748项。中心践行的“一个柜子管章”“首席代表坐班制”等创新工作模式被省市点赞。

应放尽放  放管结合更优

窗口服务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本着一切以方便企业、群众为出发点,德安县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拉近企业融入感。

并联审批,“一门受理”。建立健全“审批(许可)帮办”“并联审批(许可)”制度,凡重大建设项目审批,一律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坚决实行并联审批,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全程代办,“一次不跑”。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认真梳理“一次不跑”办理事项清单,通过全程网办、上门服务、帮办代办、邮递办理等措施,让办事“零”跑动。目前,共落实县本级 “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共计154项。智能服务,“一网打尽”。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扩大网上可办事项范围,在完成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基础上,将其他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上网办理。商事改革,“一证多用”。不断加快商事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市监局窗口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今年以来,办理“多证合一”企业执照935户,同比增长82%,注册资金32.06亿元,同比下降22%。

应减则减  审批速度更快 

德安县大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并联审批步伐,整治各类变相审批,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

减事项。精简审批项目,实行目录管理,确保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和内容规范统一,不折不扣承接好上级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截止目前,全县县本级取消行政许可6项。减流程。通过优化审批程序,以进驻项目审批环节统一压缩到3个基本审批环节以内为标准,按照“受理、审批、办结”的基本流程,不断规范审批程序,清理再造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180项,简化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169项。减时限。压缩审批时限,努力缩短办结时间,打造高效平台,要求事项办理时间缩短30%以上,实际办理过程中大部分事项时间缩短50%以上,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减费用。行政服务中心27家进驻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与大厅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接,纳入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监管,统一标准,一单收费。严格按照上级文件标准收费,有浮动范围的一律就低不就高,该取消的一律取消。

好服务营造好环境,好环境引来八方客,通过进一步实施“保姆+”服务机制,德安县重大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呈现出“多、好、快、优”的趋势。(张帆)

6.县摄影协会选送

【建国70周年 】寻找有故事“德”你!走近铁匠老万,感受手工的温度!

那些年的修修补补

掠过小巷的拐角

驻足

你会发现有那么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或她默默坐在巷尾角落中

或许是在裁补衣服,或者在修鞋子

手工的温度来源于手心

他们的坚持源自于情愫

在这些老前辈的故事里

我们不仅看到了工匠精神

背后是深藏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也许是你怀念的曾经

最近,在德安人的朋友圈里,一则名为《寻找手艺之铁匠老万》的短片广为流传,勾起了许多德安人满满的回忆。镜头里笑容可掬的老万,善良朴实,默默无闻,却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的小手艺,一钉一锤间,见证着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变迁。“朴实,温暖,接地气”,是大家的有感而发,短片不仅让民间手艺者的故事谱写成华,更让身为德安人的我们因生活这座岁月静好的城市而幸福感倍增。让我们跟随着德安县摄影协会会员周捷、代正武的镜头一起在平凡的生活中,仔细品味人生优美深远的步调吧!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大街小巷,在“大西门”我们遇见了这么一位师傅。街坊们习惯称他为老万,年少时从湖北来到我们德安。

据记载,德安城除了西面有一天然屏障义峰山,还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中门五大城门,相连着高大坚实的城墙,城下是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岁月沉静,如今万老已近80岁了,就是这么一位高龄的老师傅还依然坚持着手中的一剪一锤......见证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听他们说过几天就是万师傅80大寿,我们也有幸因此结缘,真心的祝万老福寿康宁,寿比南山,愿那份执着和虔诚永远延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岁月烙刻下了一代人的形迹。在这70年的风云激荡里,有多少德安人的青春和人生发生了巨变?70年破浪前行,有哪些事烙刻在德安人深深的印记?70年沧桑巨变,你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那些有故事的德安人,您在哪里?我们很想倾听您的故事,因为您生命中这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细节,以及每一个前行的历程与波折,也许就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历史的最好诠释。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讲述有关的故事,记录一个大时代投射在个体上的独特印记, 共同书写这卷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鲜活细节。

7.邹桥乡选送

耄耋“愚公”筑梦脱贫

在德安县邹桥乡源口村五组的一片果园里,茂盛的桔树一株连着一株,沉甸甸的桔子挂满枝头,处处生机盎然。天刚微微亮,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王贵如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二十多年来,他如“愚公移山”般,用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荒山打造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在他心中,园里的每一株果树、每一颗果实都播种着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我们是靠土地吃饭的,无论走到哪里,土地都是我们生活的根。”谁能想到,眼前的山披绿装、瓜果飘香,在1962年,王贵如夫妇从江苏迁居于此时,曾是荆棘丛生,乱石遍地。变化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夫妇俩就这样一锄一锄地开垦出了这片新天地。 

“虽然已经81岁了,但我不服老,也没办法服老。”2001年,长子车祸去世,老两口含泪白发人送走黑发人;2012年,次子突患重疾,生活的压力再一次给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重创,谈起那段记忆,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眼中的泪水,王贵如仰头望着天空,哽咽道。 

2013年,王贵如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一家人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生活有了起色,但“贫困户”的头衔却始终像一块石头,压在辛勤劳作数十载的王贵如心头。“绝不能只靠政策过日子,坚决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耄耋之年的王贵如立下誓言,决定从头再来。 

“单独种果树,工作量大,风险也大,不如也走走多元发展道路。”如何自食其力,自主脱贫?“多元发展”这个王贵如从乡村产业培训会上学到的词,拓宽了他的发展思路。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贵如先后引进各类树种,种植果树之余挖塘养鱼,自种玉米地,并以玉米喂鸡鸭,以杂草饲鱼虾,形成了“玉米——畜禽——鱼虾——果树”综合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大幅提高果园生态效益,现如今,果园面积已达90余亩。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树种和果实的运输,村里修了一条入户小路到果园。思路决定出路,勤劳改变命运,2016年底,王贵如一家仅果树收入达7000余元,年收入近2万元,如愿脱贫。 

目前,王贵如的“花果山”规模虽小,但立体循环的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收益,减小风险,既成为王贵如一家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又成为乡村农业探索发展的新模式。

8.水务局选送

青山绿水映博阳——德安“三水”治理显成效

“博阳河岸是个好地方,这就是我们富饶的家乡,一代代种下金色的梦想,一年年奏响绿色的乐章……”一首《厚德安康》响遍鄱阳湖畔,歌中吟唱的博阳河美景引人遐想,更唱出了德安儿女因母亲河而牵出的缕缕乡愁。

“让母亲河的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是德安上下不懈追求和方向所在。近年来,德安县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河流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目标,坚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并进,把水系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打出供优水、治污水、排洪水“三水”治理“组合拳”,加速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德安呼之欲出。

突出源头治理 全力“供优水”

水质连着民心。让“优水”入户,是滋润心灵的民生工程。为了让“放心水”流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德安县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方面,加大力度实施全河段清淤疏浚工程建设,目前清淤近60公里,全县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全县所有水库终止养殖承包,在小(2)型以上水库设立饮用水源监督保护牌,水质全部达到水域功能Ⅲ类以上标准,各河长制责任单位协同作战,制定最严厉饮用水源地防止污染措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同时,该县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勘界、立标等,将取水口上移至无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处的聂桥镇柳田村夏家博阳河段,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新饮用水源地,管网工程22公里,日供水量5万吨,解决了县城7万人的生活用水,并与省水投公司合作,基本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实施综合整治 倾力“治污水”

重拳出击治污水。德安将治污水与河长制紧密结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先后编制博阳河等7条县级河流“一河一策”,15个乡镇场“一河一档”,将辖区河湖问题彻底清查、建章立档,提出了治理目标,限定了治理时间,实行销号管理。

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德安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制体系,193名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长年坚守在水保一线;在全县7条县级河流,15个乡镇场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河长、企业河长17名共同参与巡河,开展“我是‘河小青’生态德安行”“保护母亲河”志愿者沿岸行动等,开展拾捡沿岸垃圾、清理河道等活动2000余人次;关停沿河企业15家,停产整改6家,限期整改3家;关闭或搬迁100多家禁养区、重点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对在限养区、可养区内不能达标排放的养殖场,限期整改到位。

  加大建设投入 合力“排洪水”

未雨绸缪防洪水。该县结合城市交通建设,沿附城圩堤脚线规划建设填塘压浸工程,筹措8000余万元,拆迁沿圩堤住户108户,投入1.2亿元用于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完成6座排涝站工程建设,县城防洪工程全面进入扫尾阶段,彻底解决了县城防洪压力。

县乡两级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防汛指挥机构,县四套班子成员分片包乡(镇)、重点防洪工程,落实全县11座圩堤、78座水库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负责人,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每年不少于4次组织开展防汛工作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对一”下发督办单,限期整改,并建立责任台账;制定落实了全县11座圩堤、78座水库、24个山洪灾害易发区、4个重点防护区及10处山洪灾害危险点防汛应急预案、监测预警措施和灾情速报制度,发放水库防汛、山洪地质灾害防范“明白卡”,形成了县乡(镇、场)村组四级群防体系;建立了一支160名队员的县级应急救生队及15支共7500人的乡镇抗洪救灾突击队,铺就一张覆盖全县范围的应急救生网络;2018年,采购、储备和发放的草袋、编织袋、石料、冲锋舟等防汛器材价值超过110万元,县财政拨款200万元作为防汛应急专项资金。

9.高塘乡选送

摘“穷帽”盼入党

人生是满含酸甜苦辣的,但对于德安县高塘乡高塘村的宗小春来说,她所尝到的人生味道中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甜”。2014年,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原本幸福的家风雨飘摇;扶贫政策的一抹阳光,让逆境中的她重拾希望;勤劳感恩的一份真情,让脱贫后的她渴望入党。 

  逆境中不绝希望 

宗小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个子瘦小、性格温柔。原本她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己持家有方,丈夫勤劳踏实,儿子乖巧懂事,虽不富裕却也幸福和美。2014年,丈夫王兴国发生车祸,虽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自理能力。一时间,丈夫的后期康复费用、儿子的教育费用、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生活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宗小春柔弱的肩膀上。 

了解到宗小春的情况后,高塘乡通过申请评议等程序,2015年7月,宗小春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成为低保常补对象,每月可领取1200元低保金,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不仅如此,贫困生补助政策为尚在读书的孩子保驾护航。基本生活和儿子的教育都有了保障,逆境中的宗小春不觉孤单,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渐渐在心中燃起。 

  奋斗里苦尽甘来

2017年7月,宗小春主动提出了想要找份工作的想法。帮扶干部考虑到她家中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其争取到乡里文化站担任管理员。2018年,高塘乡需聘请一名保洁员,因工作时间多在晚上加之工资不高,保洁员的岗位久久无人问津。当听说此事后,宗小春主动申请成为保洁员,并主动询问其他兼职岗位,又额外获得了食堂配菜员的工作,这样一来,宗小春白天是文化管理员,傍晚是保洁员和配菜员,勤劳让她在“家门口”就挣到了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 

  脱贫后不忘党恩 

依靠着好的扶贫政策,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宗小春一步步改写贫困的命运,稳步实现了脱贫。“从家庭变故,到安稳生活,我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干部。”朴实无华的感恩之言是宗小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7年7月,宗小春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她渴望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像她一样需要帮一把的人。今年9月,宗小春不仅如期脱贫,还光荣地成为了预备党员。

10.磨溪乡选送

“邮乐购”让德安磨溪水梨走出大山

磨溪乡地处德安县西南部,距德安县城27公里,辖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多为低山丘陵地带。这里历来就有种梨的习俗。近年来,该乡积极打造“梨农+专业合作种植+邮政服务”的模式,让磨溪水梨形成了产业链,并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提及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磨溪水梨专业合作社现任理事长余补来说:“德安县邮政分公司不断延伸普遍服务触角,提供电商解决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磨溪水梨销售的物流与信息流难题。” 

  邮车下乡:解决物流瓶颈 

磨溪水梨采用泉水灌溉,有机种植,长出的果实脆爽、沁甜、多汁,肉白味美,解渴生津,同时对拉痢疾、感冒咳嗽有着特别的功效。上世纪80年代前,由于医药匮乏,每逢梨子成熟,周边县城甚至更远地方的乡亲,天不亮就挑着箩筐到磨溪乡买梨。 

“梨子虽好,但由于此前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没有营销意识,也没有品牌意识。”用余补来的话说,磨溪水梨是久在深闺人未识。于是,磨溪水梨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应运而生,并于2012年注册了“蜜云天”牌商标。 

合作社成立之初,水梨迅速发展,但运输不济、物流不畅又成了磨溪水梨走向市场的新难题。“这里距县城27公里,交通不便,快递物流公司都不愿意下来拉货,丰收的果实经常烂在地里。” 

酒香也怕巷子深。2016年,德安县邮政分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磨溪水梨专业合作社取得联系,提供邮车上门服务,专门开通了一条磨溪乡到德安县城的邮路,有效解决了磨溪水梨的运输难题。 

“近年来,我们鼓励、引导邮政企业发挥邮政在乡优势,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形成了多个‘寄递+农产品’品牌项目。”九江市邮政管理局曹达会局长表示,将继续做好邮政普遍服务监督保障工作,不断满足偏远地区居民的邮递需求。 

  电商推广:助力信息流通

打通物流瓶颈,只是磨溪水梨走出大山的第一步。把优质的磨溪水梨卖出去,精准有效的市场营销才是关键。 

2017年7月,在得知磨溪水梨销售渠道不够通畅消息后,德安县邮政分公司与磨溪乡政府、德安县扶贫与移民办、德安县商业管理办公室一起,通过中国邮政“邮乐购”电商平台,助力磨溪水梨线上销售。目前,磨溪水梨销售总量的20%来自“邮乐购”电商平台。 

为扩大销量,德安县邮政分公司专门为贫困果农在邮政平台上做了购买链接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推广信息。在德安县邮政分公司的精心策划与宣传引导下,德安县委组织部、德安县旅游局等部门先后在官方微信平台进行了信息推广,共同为磨溪水梨的销路宣传造势。邮政员工、社会爱心企业及人士纷纷通过朋友圈转发、下单购买,磨溪水梨的线上日销售曾达到150单、750斤的高峰。 

与线上推广同步的是,线下的销售与采摘业务也开始红火起来。果农们开始忙碌起来,脸上的愁眉开始舒展了。2017年,磨溪水梨种植面积为10万平方米,年产量15万斤左右,实现经济收入近80万元,当季的水梨销售一空。2018年,磨溪水梨种植面积扩大至14万平方米,产量增至30万斤,实现经济收入200多万元。 

  产业扶贫:增强致富信心 

物流与信息流的通畅,使磨溪水梨产业得以振兴,也极大地增强了磨溪乡农民通过水梨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希望能将磨溪水梨品牌做大,走出德安,走向全国,形成产业,让磨溪甚至德安更多的乡亲通过种植水梨脱贫致富。”余补来说。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磨溪水梨专业合作社分别从土地流转、劳务输出、果梨种植、销售分成方面进行帮扶,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参与水梨产业的种植与销售脱贫致富。 

据余补来介绍,针对完成丧失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合作社将优先对其土地进行流转,种植水梨并代为料理,贫困户年底可参与分红;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聘请其照料果园、打包装箱,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收入保障。 

据德安县邮政分公司介绍,在“邮乐购”电商平台每销售一份水梨,将提取1元用作贫困户补贴。贫困户可用其采购果苗、提升技术等。“目前,我们已经建成近400平方米的专业冷库。下半年,还将通过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磨溪水梨的种植与销售。”作为磨溪水梨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余补来对磨溪水梨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县委宣传部将根据评审结果,对每季度“十佳好新闻”予以公示,并赠送经典书籍,年终还将择优推荐参评“九江新闻奖”评选。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反映德安各行各业、来自一线的、热腾腾的“身边好事”能够成为媒体的“常客”。

编 辑:叶茂 

审 核:李诗彪 


1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